惜福镇街道位于山东青岛市城阳区,东靠崂山区王哥庄街道,西邻城阳街道,南同夏庄街道相连,北与即墨区龙山街道、环秀街道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1.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4公里。
惜福镇集位于惜福镇社区,历史悠久,有着百余年历史,来此赶集买卖的人也多,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周边的村落已经完成旧村改造,但大集仍然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大集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
惜福镇街道位于山东青岛市城阳区,东靠崂山区王哥庄街道,西邻城阳街道,南同夏庄街道相连,北与即墨区龙山街道、环秀街道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1.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4公里,总面积53.9平方公里。
1、康成书院
康成书院位于铁骑山东麓,为高密人、东汉经学家郑玄,字康成所建。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年),郑玄受聘于北海相孔融处讲学授徒。灵帝中平五年(188年)10月,青州、徐州黄巾军复起,攻破北海,郑玄与门生崔琰等24人到铁骑山下筑庐讲学授徒近一年,学生多达数百上千人。因适逢灾荒,粮食匮乏,郑玄罢谢诸生,学子解散,避地徐州。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即墨县令高允中因敬慕郑玄为人,在郑玄筑庐授徒之处,建院宇、聘教授、辟学田,书匾额“康成书院”。重建后的康成书院坐北朝南,东西呈长方形,占地666.7平方米,围有院墙,门南向,房屋3间,高约5米,东西长约12米,南北宽约4米,垂梁起架,檐下4根梁柱撑顶,柱基座为青石鼓形,木质门窗平开,雕以云图,由十分完整的墙、柱、梁、栋、枋等组成。清初,即墨城开设县学,此后康成书院无人经管,渐圮。
2、童真宫
童真宫坐落于傅家埠村南,东汉末年(184~220年)始建,名为童公祠,祀不其县令童恢。元皇庆二年(1313年),全真道华山派道士进住成为道教庙宇,改名童真宫,正殿主祀仍为童恢像。元延佑年间(1314~1320年)重修童公祠碑,记叙童公祠历史和童恢事迹。该祠分前、后二院,祠堂3间,高4米多,重梁起架,彩绘云龙,前出檐,4柱,雀替撑顶,青砖小瓦,系硬山式。堂前置清乾隆、道光年间童宫碑2通,柏树6株;后院建寝室3间,设床帐被褥。祠后为童恢衣冠冢,墓为土堆,高约3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置墓碑1座,高约2米,碑文“敕封后汉不其尹童府君之墓”,其旁有石雕幼虎2只,墓地遍栽古柏。东为道院3层,建镇武、娘娘两殿,殿堂、道舍36间,占地约0.2公顷,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时期,塑像、供器均毁,仅存房舍。院内植牡丹、芍药和柏、松、银杏等花木,国槐树龄100多年,胸围1.7米,银杏树高17米,胸围2.24米,树龄250年,两株古柏,一株树高12米,胸围1米,另一株树高11.5米,胸围1.1米,树龄均100年左右,雪松树高13米,胸围1.52米,树龄约150年。这些树木均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古树。1982年,青岛市将其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百福庵
百福庵是崂山祠庙之一,位于铁骑山之阳,始建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初创时奉佛教,祭祀菩萨,名曰百佛庵。清初,道士蒋清山将庙宇扩建,改奉道教,更名百福庵。扩建后庙为两院三殿,内祭祀菩萨,中殿穿堂,祭祀三宫,后殿祭祀玉皇。相传,明崇祯皇帝的二位妃子养艳姬、蔺婉玉曾逃难至此,将崂山道乐与宫廷乐舞相结合编写了《离恨天》曲,成为崂山外山派道士迎风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庙宇初建时的萃元洞、娘娘洞犹存,养、蔺二妃栽植的黑丑树仍枝繁叶茂。庙宇虽经“文革”摧残,然遗址犹存。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庵背山面涧,松竹环绕,环境清幽,解放后多作为看山的临时住所,保护较好。百福庵是推倒重修,原址依照原样修复。新建的百福庵分3殿3门,正殿还保留些许旧庵痕迹。后殿和中殿的西侧是著名的萃元洞,烟熏火燎保留着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浅洞,外廓初具规模,给后人留下更多的思考。
惜福镇逢农历二、七为大集。
(纯肉的烤肠)
(现炸脂渣)
(豆角)
(丝瓜)
(鲜人参)
(玉戈庄海水豆腐)
各种新鲜蔬类水果物美价廉;各种新鲜肉类,也都是检验过的,让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