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县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与炉霍县接壤,西与德格县毗邻,南与新龙县、白玉县交界,北与石渠县、色达县、青海省相依。总面积7303平方千米。
甘孜县古为白利摸徒部落牧居地方。历史上素有“商品集散腹地、兵家常争要地、康区稳定重地”之称,国道317线横贯全境,格萨尔机场顺利通航,是川西北交通枢纽,是康北旅游集散中心、康北商贸物流中心,也是甘孜州“十四五”规划打造的川青藏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甘孜县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与炉霍县接壤,西与德格县毗邻,南与新龙县、白玉县交界,北与石渠县、色达县、青海省相依。总面积7303平方千米。
1、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中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
2、水淘糌粑
水淘糌粑以美味可口而闻名于康巴。1992年,雪山牌糌粑以质、味、色、香四者俱佳等特点受到州内外的好评,正式获得专利权。水淘糌粑的制作,选用康青3号和其它优质白青稞风干筛好,放入冷水中洗净,晒干,再用热水淘洗,沥干水分趁热装入麻袋密封,保持恒温,放上一夜。第二天,烧好平底大炒锅,揭开麻袋自然会闻到一股酒香味,然后用大碗先撮上一碗河沙倒入炒锅,待沙烧得滚烫再倒入一大碗青稞不停翻炒。炒青稞关键要掌握好火候,不焦不生,出现青稞花后,把河沙筛回炒锅内,炒好的青稞倒在筐内,再放入一大碗青稞,河沙少了又添,如此反复,直至把一袋青稞炒完,待炒好的青稞冷却后,重新筛簸,装入皮口袋,送到磨房,经水磨磨出的糌粑,粉细,色泽洁白、味香可口。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甲恩茶
甲恩茶是甘孜县独具风味的茶,在甘孜城乡极为普遍,制作简单、方便,先用茶罐把茶倒入专制的茶桶中,加入酥油、盐、少许牛奶或奶粉,用搅棒上下反复搅打四、五十次后即可斟用。此茶不仅色美味香,还有御寒、耐饿、提神之功效。
1、白塔公园
位于甘孜县城南侧,其主体建筑为一座高达37米的大宝塔,宝塔底三层宝座均按北京天坛祈年殿底座比例大小而兴建。此三层宝座共有黄铜转经筒512个及石制浮雕若干绕饰。大宝塔的金顶、日月、伞盖、屋檐滴水模、十三层法轮中义轮部分、伞盖莲、藏升以及宝瓶面门、六灵捧座等用黄铜制作并贴第98号型纯镏金。塔内底部四方分别有四佛殿,殿门上镶含金量达98%的镏金琉璃瓦饰盖。塔地基深度达6米,棚架采用第22型钢铁与425号水泥修建;塔身宝瓶上部到金顶,周边建筑及整个五层工程都采用了高质纯精水泥和钢架结构修成。
2、甘孜苏维埃博巴政府遗址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甘孜镇北部根布夏街,甘孜寺以南。甘孜苏维埃博巴政府是在红军第四方面军党委的组织领导与当地藏族人民的密切配合下,为支援红军北上抗日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博巴政府,其所在地的前身为甘孜孔萨土司官寨,先为甘孜县第一完全小学。原有建筑现仅存墙体,为夯土墙,风化程度严重,墙体长26.5米,宽1.8米,高2~3米。甘孜苏维埃博巴政府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发挥过较为重要的作用。
3、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
位于甘孜县城旭日林民族风情村内,纪念馆于1991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建设,1993年竣工,2013年进行了改扩建,增加主体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馆内详细陈列了五世格达活佛生平介绍、红军长征途经甘孜的事迹和革命文物。文物中包括:红军长征到甘孜及格达活佛光辉事迹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途径甘孜州路线图、红四方面军路线图;红二、四方面军到甘孜时军领导人像片、二、四方面军会师(绘画)、召开甘孜会议、遗迹照片和有关实物(包括复制品);朱总司令会见格达活佛塑像;建立第一个民族地区苏维埃博巴政府时的绘画、照片;副主席格达活佛和参加博巴政府的藏族群众的图片等共计100余件文物。
4、十八军窑洞群遗址
位于斯俄乡布绒朗山上,建于1951年春,是当时中国解放军第十八军与兄弟部队抢修甘孜飞机场时的部队驻地。当时修建机场的十八军将士们为了不惊扰群众,巧妙利用当地土壤的特性,在跑道两旁依山建设窑洞,一层层、一排排,如蜂巢一般,规模巨大,占地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现存窑洞1000余个。作为康北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之一,十八军窑洞群遗址在2019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